如何有效防治中风 控制血压防中风

中风的危险因子可分“无法改变”以及“可以改变”两大类。“无法改变”的危险因子包括年龄、性别、种族、气候与遗传等等。“可以改变”的危险因子则包括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血脂异常、抽烟、过量饮酒、颈动脉狭窄,以及肥胖、心房颤动和其他心脏疾病等。

无法改变的危险因子

年龄是脑中风发生的重要因素,约2/3的脑中风发生在65岁以上者。一般来说,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生年龄较出血性脑中风高。以台大医院的资料显示,缺血性脑中风发生的平均年龄是65岁,出血性中风是58岁,至于蜘蛛膜下腔出血的发生年龄则是56岁。

此外,男性中风的发生率高于女性15%至30%;东亚民族脑出血的比例高于西方白种人,脑梗塞好发在脑内小动脉阻塞,与白种人好发于颅外颈动脉粥状硬化狭窄不同。一等亲有人中风,中风的发生率是他人的两倍以上。

不可改变的危险因子只能接受,但民众却可努力控制可改变的危险因子,以期降低中风的发生机率。

可改变的危险因子

1高血压

7成的中风与高血压有关,许多研究显示,高血压是仅次于年龄的危险因子。美国的研究显示,血压过高(收缩压高于160 mmHg,或舒张压高于95 mmHg),脑中风的危险性是正常血压的3倍,即使血压稍高(收缩压介于140到160 mmHg,或舒张压介于90到95 mmHg),脑中风的危险性也会增加1.5倍。

过去30年,台湾地区中风的死亡率下降很多,1983以前中风高居国人10大死因之首,近20年来排名第2,到民国96年已经降到第3,排名得以下降,最重要的关键就在于民众对于控制血压已有相当程度的认知。高血压的控制不分年龄与性别,应控制在收缩压140 mmHg与舒张压90 mmHg以下。

2糖尿病

糖尿病与中风也有密切的关係,糖尿病会导致大动脉的动脉粥状硬化,也是小动脉血管病变的主要因素。曾有研究显示,糖尿病者得到缺血性中风的危险性是没有糖尿病者的两倍,若积极控制血压跟血糖可降低44%脑中风的发生机率。

3血脂异常

血脂异常也是危险因子之一,研究发现,高胆固醇会增加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生率,因为高胆固醇会加速动脉粥状硬化的进展,让颈动脉、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狭窄,导致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生。临床试验发现,使用降血脂药物可以减少22%脑中风的发生率。

4抽烟

抽烟则会提高血中的纤维蛋白塬浓度、增强血小板的凝集力、增加血容值与血液黏着度,容易导致动脉血管的阻塞。研究发现,抽烟会提高1.7到3倍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生率。

5颈动脉狭窄

颈动脉狭窄则是可以治疗的危险因子。北美地区的研究显示,如果颈动脉狭窄超过70%,两年内狭窄侧发生脑中风的机率是26%。颈动脉狭窄可藉由颈动脉超音波检查侦测,一旦确认狭窄超过50%,则可评估接受积极性治疗,目前的治疗除了药物外,还包括颈动脉内膜切除术,或是血管成型术合併放置支架。

6心房颤动

心房颤动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心律不整,约15%的脑中风与心房颤动有关。研究显示,心房颤动会让脑中风的发生率提高5倍之多,可使用抗凝血剂与抗血小板药物减少脑中风的发生,罹患心房颤动的患者应与医师讨论用药的必要性。

中风的危险因子多半与常见的慢性疾病有关,这些危险因子在政府提供的成人健检中,已经含括在内,包括血压、血糖、胆固醇等。但值得提醒的是,血糖、胆固醇可以从40岁才开始监测,但血压最好提前自青少年时期即开始监控,因为高血压与脑中风的关係最为密切,再加上青少年因外食等机会增加,高血压的情形并不少见,宜提前监控。

分享到:
保存在桌面 放入收藏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