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儿多汗竟然是阴虚 小儿多汗怎么办

小朋友在炎夏常“大汗叠细汗”,不少家长也疑惑如何出汗才算不正常?咸汗与淡汗又如何区分?有中医师指,汗症源自皮毛疏松,由于肺主皮毛,异常出汗反映肺虚,严重可致儿童面青口唇白、全身疲累,传统中草药汤水有助养阴止汗。

浸会大学中医药诊所中医师赵春玲指,小儿在冬春两季多因咳嗽求诊,炎夏则较多因汗症、热痱及腹泻无胃口求诊。汗症病童平均约三岁,主要分“盗汗”及“自汗”两大类。其中盗汗反映身体呈阴虚,症状为儿童入睡时,虽然全身处于静止状态,但仍全晚异常出汗。即使睡房开着冷气,也出汗至全身湿透,需更换多件衣服。此种盗汗的汗味较淡,与正常出汗的咸汗不同。

>服用益气中草药

儿童即使进行小量活动也多汗则属自汗。她说:“有小朋友拉完小提琴、揸笔做功课都成手湿晒;踢完波,手汗好似水在滴。更有求诊儿童只是坐那里都出汗,全身湿透了”。自汗反映肺虚,须服用益气的中草药。另有一类手脚多汗的症状,源自脾虚,若经确诊,须接受健脾为主的治疗。

赵表示,中医认为汗乃人体的“生液”,即血液以外,另一种重要液体。故过量出汗,严重会全身乏力、疲累、面青口唇白,“家长会话不知怎么办,小朋友成日好攰,行几步又要抱、不愿行”。汗液一旦堵塞毛孔,令汗毛不畅通,更可致皮肤出热痱,痕痒非常。

>原因是吃得太多导致积滞

小朋友爱于炎夏吃西瓜、雪糕等生冷食品;她指,除汗症外,夏季因食滞、进食不洁食物致腹泻的求诊个案也不少。幼童本身“不知饱”,部份家长会担心子女营养不足,给予太多食物,包括冻食、肉类等。她警告儿童若长期吃太多可致积滞,出现面青、脷胎变厚、排溏便(即稀烂大便、含难消化食物)等症状,家长应让儿童适量进食,份量可谘询专家意见。

赵春玲建议儿童夏天应减少吃生冷食物,其中冷藏食物尤其伤脾胃。进行运动后,儿童如即时喝冻饮、吃冻食,一冷一热更易中招,刺激肠胃腹泻。家长可自製具清热去湿功效的温性饮料,如煲夏枯草、焗菊花水等;也可准备一些具止汗、止泻功效的汤水及食疗。

>中药也可引发猩红热

以往不少家长认为子女有病要先看西医,调理身子才找中医。浸会大学中医药诊所中医师赵春玲指,随中医治疗日益普及,近年多了家长选择带年幼子女求诊中医,或同时向中西医求诊。她指,中医也可治疗发烧、猩红热等疾病,部份治疗更可中西结合使用,让家长有更多求诊选择。

>先服药退烧

她举例,中医处方主治清内热,为患者消炎、退烧。她建议如儿童发高烧,可先喂服退烧药物,防止病菌上脑,引致抽筋等症状。赵说:“家长多数因小朋友不停发烧,食完退烧药一阵又烧番,非常担心。如果小朋友的病情来势汹汹,我怕病情恶化,最怕是抽筋,会建议他先吃退烧药,之后再看中医”。她指,急病亦可找中医问症把脉。

中药平常不但可用作调理身子,还可“固本”、即提高身体免疫力,有助“打底”及预防病菌入侵。她表示部份中药可于服西药一至两小时后使用,但事前必须谘询中医师意见。她举例儿童服用健脾补肺中药,有助提高脾胃抵抗力。浸大中医药诊所约80%儿童病人个案因咳嗽、鼻敏感等上呼吸道疾病求诊,其次为肠胃消化系统疾病、湿疹等病症。

分享到:
保存在桌面 放入收藏夹